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体育工作发展三年规划(2018-2020年)
日期:2019-10-22 00:00:00  发布人:ning  浏览量:663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体育工作发展三年规划(2018-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现在基础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体育部的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水平、办学条件、竞赛成绩、硬件建设等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体育部现有教职工16人,期中专任教师13人,副教授以上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人,拥有国家一级裁判员资格的教师6人。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40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参编教材4部;10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4人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以上;多人次获得省市政府和各级体育协会等单位的奖励,5人次参加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1人参加江苏省第七批校长、骨干教师境外研修。

学校现有室外运动场地46900,室外篮球场20块、排球场14块、足球场1块,网球场地4块,健身区1片,室内风雨操场4500,包括综合场地(1片篮球场、4片羽毛球场)、乒乓房、台球房、武术房、跆拳道房、体育舞蹈房、健美操房、瑜伽房、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健身房等,体育器材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的需要。

学校田径、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代表队参加省市、苏南片大学生比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体育部严格执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精神,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目前学校五年制高职开设4年体育课程,三年制高专开设2年体育课程,开设了16门体育选项课和保健课,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掌握了1-2项体育技能,牢固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的健康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早锻炼制度,开设体育社团10多个,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积极配合、支持校工会及相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竭力为广大师生创造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环境。

(二)存在问题

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建设发展期,其模式结构、体制机制、基础条件、基本建设、工作环境、工作水平、组织管理都处于新一轮的探索和发展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急需整体优化,教师数量不足,开设的体育选项项目不多,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空白。二是整体学术水平不高,在发表高质量论文、争取有影响的体育科研项目方面还待加强,外出进行交流、深造、访问的教师人数较少。三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目前尚没有教师进入学校相关人才计划,能够担当省部级以上有重大影响的体育工作的人才匮乏,融入国家体育工作“主流”的能力较弱。四是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需要进一步培育。

2.体育学科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

学校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后劲不足,特别是如何更紧密地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入“主流”,不断丰富特色体育内涵方面亟待有新的突破。

(三)发展机遇

1.党的十九大指明了未来体育工作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近年来,我国体育工作的政策和机制正在调整和改变,因此,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转变体育工作观念,今后更要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大力开展、普及师生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师生的身心素质与健康水平。

2.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体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作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文件,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7号文件强调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育工作,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体育、增强大学生体质的九项措施,强调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支持大学生体育工作的合力和环境。7号文件的出台,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引导全校上下共同贯彻好、落实好7号文件精神,任务非常艰巨。近年来,国家对体育工作发展更加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要求更高,高校之间竞争更趋激烈,师生对体育认识日益呈现多元化。体育事业发展机遇好、挑战多、压力大。

(四)面临挑战

    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全面、更深层、更激烈。高等教育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改革,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培养的人才只有素质全面、创新力强、身心健康才能适应祖国和社会的需要。众多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促进体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面提升体育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同时,更好地为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服务。如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保持优势和地位,扬长避短,促进我校体育工作更好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破解的难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着力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体育课程功能,把提高课程质量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以提高广大师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中心,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要求,严格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全校师生的健康素质,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加快学校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合理使用和维护体育场馆、设施设备,使其产生最大效益;努力发展体育文化,加大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的经费投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体育人文环境和体育健身氛围;严格管理运动队,开展和推动我校体育项目,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增强学生素质教育;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学习型和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力争通过三年规划建设,将我校体育部发展成为整体教学质量较高、群众体育工作开展较好、训练竞赛特色鲜明、体育科研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优势的体育教学部门。

三、主要任务

(一)队伍建设与师资培养

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坚持“开拓、创新、勤奋、求实”的良好工作作风,在形成“学习型”体育部基础上,创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体育部,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和团结向上的基础上,保持发扬自身优势,发挥整体功能。树立“软件超越硬件”的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学习理论,刻苦钻研业务,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较高素养。关心青年教师成长,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各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迅速成为教学骨干和能手。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出发,调整体育部人员结构,增加教师数量,不断引进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年青教师,使我校体育教师人数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同时又符合学校的实际。不断改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实现博士学位教师零的突破。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

(二)体育教学与课程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懂得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的人才。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使学生能对1-2项体育活动形成固定的取向,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制定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充实、丰富、提高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力争教学成果奖、校省级精品课程取得实际突破。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教学工作的相关规定,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教学培训,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改革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争在学生评教活动中,教学质量良好率保持在98%以上,优秀率逐年提升。

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观,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础,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库,服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做好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报工作,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合格率达90%以上、优秀率逐步达到5%。

(三)群体活动与专业竞赛

响应国家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号召,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与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合作,建设好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学生体育社团开展学生参与率高的各项体育活动。

加强对学校各类体育活动的指导和帮助,协助更多的部门和单位举办体育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和考核,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质量。加强与校工会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吸引更多教职工参与体育运动,努力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教练员队伍培养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项目。

校内竞赛方面:认真组织好早锻炼工作;开展学校每年的体育节和各类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在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学生的参与率、活动的教育性及体育文化性上做文章,努力改进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给学生创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运动训练及竞赛方面: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认真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球等运动队,坚持常年训练原则,严格管理,科学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次数及内容,关心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使他们能自觉地投入到训练中去,在不断提高训练质量,为参加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规划期间,每年邀请1-2名著名学者、教授到校讲学,积极争取承办体育类比赛,力争省部级立项课题1-2项,发表论文20篇以上,其中有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2-3篇。加强科研工作考核,加强与校有关部门合作,力争组建1支体育科研团队。

(五)场馆建设与开放服务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必配标准,有计划建设运动场地,提高现有的体育设施使用率,保证教学和师生运动的基本需要。加强场地器材的维护和保养,积极拓展对外服务领域,在保证对校内师生员工服务的前提下,做好社区体育服务工作,提高对外开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将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指导、统筹和协调功能。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落实责任。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全高效的学校体育工作体制与运作机制,包括对相关部门特别是二级学院体育工作的考核激励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排名等机制,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可持续性提高。

(二)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并逐年增长。其中,体育教学、课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以及低值易耗体育器材的添置等学校经常性体育维持经费,要予以保障;学校运动队建设经费要按规定予以拨付;体育场馆设施新建或翻修需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专项经费。

(三)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管理

按上级有关规定规划建设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相应的器材设备并及时更新添置。学校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人负责运营管理。体育场馆设施在保障体育课程使用的基础上,尽量延长开放时间,提高设施利用率。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

(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工作任务,在满负荷、保质量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体育教师数量。不断加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合理计算体育教师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各项体育教学工作量。建立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其它学术评价分类指导体系,根据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等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反映不同岗位体育教师的能力、贡献和工作特征。

 


附件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体育工作发展三年规划(2018-2020年)

任务分解表

任务

建设项目

牵头负责部门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发展规划处(审计处)

 

党政办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体育部

 

二级学院

3、设置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党政办

 

体育部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单独的体育网站。

体育部

 

质管办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在学校公选课平台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质测试课)。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教务处

 

体育部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足球专项课和公选课,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教务处

 

体育部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有省厅级以上教科研方面的课题,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科研处

 

体育部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学校实行统一的早锻炼制度,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教务处

体育部

学工处

9、学校每年组织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

党政办

体育部

二级学院

10、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不少于4次,并取得良好成绩。

体育部

1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体育部

团 委

二级学院

12、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体育部

 

绿建办

 

 

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体育部

14、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教务处

 

体育部

 

二级学院

15、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体育部

学工处

16、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部

五、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

 

17、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置伤害事件。

财务处

学工处

体育部

18、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

 

人事处

 

 

19、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

教务处

20、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置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体育部

 

财务处

核发: 点击数:663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